PG电子余额

中甲-南京城市3-1送佛山南狮5轮不胜 董洪麟双响奥格布点射... 进一步优化社会公众股股东分类表决制度... 瑞士5月钟表出口量同比下降9.5%... 黄公望《九峰雪霁图》的象征结构与道家精神探微... 古茗盘中涨近10%创上市新高 高盛维持“买入”评级...
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PG电子余额 > 新闻动态 > 黄公望《九峰雪霁图》的象征结构与道家精神探微

黄公望《九峰雪霁图》的象征结构与道家精神探微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9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46

一、引言:山水之象,道心所寄

元代画家黄公望(1269–1354),位列“元四家”之首,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笔墨技法的革新,更在于将文人画的精神追求推向哲理化的高度。在其传世作品中,《九峰雪霁图》(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)尤为特殊:此画作于至正九年(1349年),时年黄公望八十高龄,为其晚年成熟风格的代表之作。画面描绘九座雪后初霁的山峰错落排布于空明澄澈的天际之下,构图疏朗,笔墨简淡,却气象肃穆,意境幽远。历来研究多从笔墨形式或地理实指角度切入,然若仅止步于此,则易忽略其深层的文化象征结构。

本文主张,应从“象征”与“寓意”的双重维度重新审视《九峰雪霁图》,尤其关注“九峰”这一意象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文化编码功能。结合黄公望本人的道教信仰背景(其曾师事全真道士金月岩,号“大痴道人”),本文认为,“九峰”并非单纯的地理写实或视觉构图单位,而是一个承载道家宇宙观与修炼理想的象征系统。通过对其位置经营、笔墨语言、题跋文本及材质特性的综合分析,并横向比较其同类雪景山水作品,可揭示出该图超越视觉再现的精神性维度——即以“雪霁”喻“心净”,以“九峰”象“九宫”,构建出一幅内丹修炼意义上的“心灵山水”。

图片

二、“九峰”之名:数字象征与道家宇宙图式

“九峰”之“九”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,尤在道家哲学与方术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。《老子》云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而“九”作为阳数之极,常被视为“归一”前的终极形态,象征圆满与极致。《周易·乾卦》用九曰:“见群龙无首,吉。”亦暗示“九”乃阳气运行之终始,具循环往复之意。

在道教宇宙论中,“九”更是频繁出现:有“九天”“九地”“九宫”“九曜”“九转金丹”等概念。其中,“九宫”尤为关键。据《黄帝内经》与汉代纬书所述,九宫为洛书所载之空间格局,即“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为肩,六八为足,五居中央”,构成一个神圣的空间模型,既用于占卜择日,也用于风水布局与内丹修炼。宋代以后,内丹派尤重“九宫”作为人身关窍的对应图式,如上丹田(泥丸宫)居顶,下丹田(气海)居腹,中丹田(绛宫)居胸,合为“三宫”,再细分则成“九宫”,象征精气神运行之通道。

黄公望所绘“九峰”,恰与此“九宫”结构形成互文。细察《九峰雪霁图》构图:九座山体并非均匀分布,而是依高低错落之势,形成一种非对称却内在平衡的空间秩序。主峰居中略偏右,其余八峰环绕分布,或隐或显,或近或远,宛如星斗列陈。这种布局显然超越了自然主义的再现逻辑,而带有强烈的人为秩序感。若以洛书九宫格覆于画面之上,可发现其视觉重心与“五居中央”相合,左右山势呼应“三七”之位,上下远近则暗合“一九”之轴。此非偶然巧合,而极可能是画家有意为之的象征性安排。

此外,“九峰”之“峰”亦非泛指山峦。在道教语境中,“峰”常与“鼎”“炉”“台”并列,为炼丹之所。如《抱朴子》载:“登名山,入洞室,烧炼金石,以求长生。”名山被视为通天之阶,是凡俗与仙界之间的中介地带。黄公望虽未亲历所谓“九峰”实地(今上海松江确有“九峰十二山”,但地貌平缓,难称雄奇),然其所绘之峰峻拔孤峭、凛冽清寒,显然经过理想化处理,成为精神升华的象征载体。

图片

三、雪霁之境:洁净、虚静与道体显现

如果说“九峰”构成空间的象征骨架,那么“雪霁”则是时间与状态的寓意表达。雪,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本就具有净化、超逸的意涵。谢灵运诗云:“明月照积雪,朔风劲且哀。”王维《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》亦言:“隔牖风惊竹,开门雪满山。”雪常被用来营造空寂、冷逸的意境。而在道家思想中,雪更进一步被赋予“返本归真”的哲学意义。

《庄子·大宗师》曰:“堕肢体,黜聪明,离形去知,同于大通,此谓坐忘。”此即主张通过摒弃感官欲望与理性执着,回归本然之道。而“雪”正可视为这一过程的视觉隐喻:大雪覆盖万物,掩去色彩斑斓与形质纷杂,使世界回归素白单一之态;雪后初霁,则天地澄明,万象更新,恰如心灵经由涤荡后达到的“虚静”境界。

《九峰雪霁图》中,黄公望以极简之笔法表现雪景:山石轮廓以干笔淡墨勾勒,少皴擦,几乎不用渲染;雪面留白,仅以极淡墨线轻勾边缘,形成“借纸为雪”的效果;天空与水面亦大面积留白,辅以淡墨晕染,营造出空灵通透之感。此种“计白当黑”的手法,不仅是形式技巧,更是道家“无为”“虚极”思想的体现。正如《道德经》第十一章所言:“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”空白之处,正是意境生成之所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画面中并无人物、屋宇、舟车等世俗符号,唯余九峰独立于苍茫之间。此“无人之境”并非荒凉,反显出一种绝对的宁静与自足。这与道家“小国寡民”“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”的理想社会图景遥相呼应,亦契合内丹修炼中“闭关守一”“独与道游”的修行状态。雪霁之后的光明,象征着“玄览”之开启——即内心清明,得以观照大道。

图片

四、笔墨语言与精神气质:简淡背后的道性表达

黄公望的笔墨风格向以“简淡”著称,尤以晚年作品为甚。《九峰雪霁图》用笔极为克制:线条枯瘦而不失韧劲,墨色清透而富层次。全图几乎不见浓墨重笔,亦无繁复皴法,仅有少量短促的“米点”式横点点缀于山腰,似残雪未消,又似云气浮动。这种“惜墨如金”的语言选择,本身即构成一种价值宣言。

在传统画论中,“简”常与“逸”相连,所谓“逸品”即超越工巧、直抒胸臆之作。唐代朱景玄提出“神、妙、能、逸”四品,宋代黄休复则将“逸格”置于首位,称其“拙规矩于方圆,鄙精研于彩绘,笔简形具,得之自然”。黄公望的艺术实践,正是对“逸格”理想的极致演绎。

然而,此“简”绝非贫乏,而是“大巧若拙”的体现。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五章云: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”真正的宏大存在往往不以繁复外显,而以内在充盈取胜。黄公望以极简之笔写出极深之境,正是对这一哲理的图像回应。其线条看似随意,实则每一道都经过精心推敲,服务于整体气韵的贯通。山体之间的留白,不仅是空间分割,更是“气”的流动通道,使画面呈现出呼吸般的节奏感。

此外,材质的选择亦不容忽视。《九峰雪霁图》为绢本水墨,绢材质地细腻,利于表现微妙的墨色变化。黄公望利用绢的吸水性,控制墨的扩散程度,使淡墨层次丰富而不板滞。这种对材料特性的精准把握,反映出其作为道家修行者对“因势利导”“顺应自然”原则的身体力行——不强行改造材质,而是在限制中寻求自由。

图片

五、题跋与落款:文本与图像的互文建构

《九峰雪霁图》卷末有黄公望自题一段:

“至正九年春正月,为彦功作雪山次,快雪时晴,作此图以赠。大痴道人,时年八十。”

短短三十余字,信息量极大。首先,“为彦功作”表明此图为馈赠友人班惟志(字彦功)所绘,属文人酬答之作。其次,“快雪时晴”直接点明气候状态,呼应画面主题,同时暗引王羲之《快雪时晴帖》典故,将个人情感置于经典文化脉络之中。最后,“大痴道人,时年八十”之署名,强调其道士身份与高龄状态,赋予作品以生命总结的意味。

此处需特别注意“大痴道人”四字。黄公望早年曾任小吏,后因案牵连入狱,出狱后皈依全真教,号“大痴”。所谓“痴”,并非愚钝,而是道家“和光同尘”“大智若愚”的生存智慧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云:“有乎生,有乎死,有乎出,有乎入,入出而无见其形,是谓天门。天门者,无有也。万物出乎无有,有不能以有为有,必出乎无有。”真正的觉悟者,常被视为“痴人”,因其不合流俗,超然物外。

因此,题跋不仅是说明性文字,更是图像意义的延伸与强化。它将一幅山水画转化为一次精神对话:画家以“道人”身份,于人生暮年,在“快雪时晴”的吉时,为友人绘制象征清净道境的“九峰”,既是祝福,亦是自证。文本与图像在此达成高度统一,共同构筑起一个完整的象征场域。

图片

六、横向比较:雪景山水中的道意分野

为凸显《九峰雪霁图》的独特性,有必要将其置于同期雪景山水谱系中进行比较。元代善画雪景者不乏其人,如曹知白、盛懋、姚廷美等均有类似题材作品传世。

曹知白《群峰雪霁图》构图相近,亦以群山为主体,雪景空旷。然其山石结构较为程式化,用笔偏于圆润柔和,整体气息偏温润闲适,缺乏黄公望那种冷峻孤高的精神张力。盛懋《雪景图》则更趋装饰性,山体堆叠繁密,人物活动频繁,虽技艺精湛,然世俗气息较重,难脱“匠气”。姚廷美《雪景图》虽有荒寒之意,但空间处理趋于平面化,层次感不足。

相较之下,黄公望之作在三个方面展现出根本差异:其一,象征系统的自觉性。他人画雪,多取其景之美;黄公望画雪,取其“净”之义。其二,空间结构的哲学化。“九峰”非随意组合,而是蕴含“九宫”“八卦”等数理秩序,体现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。其三,精神气质的纯粹性。画面剔除一切世俗符号,追求绝对的内在宁静,接近道家“坐忘”“心斋”的修行境界。

此外,与南宋院体雪景(如马远、夏圭《雪景图》)相比,黄公望亦迥然不同。南宋雪景多强调戏剧性对比——浓墨勾勒危崖,白雪映衬寒林,具强烈视觉冲击力,体现“边角之景”的美学趣味。而黄公望则走向极简与内敛,以“无冲突”之和谐取代“有对立”之张力,标志着文人山水从外在观赏向内在体悟的深刻转型。

图片

七、结语:从“九峰”到“道境”——象征山水的完成

综上所述,黄公望《九峰雪霁图》远非一幅普通的雪景山水,而是一幅高度符号化、哲理化的“象征山水”。其“九峰”之形,源于道家“九宫”宇宙图式,是对理想空间秩序的图像重构;其“雪霁”之象,呼应道家“虚静”“归真”的修养目标,是对心灵澄明状态的视觉隐喻;其笔墨之简,体现“大巧若拙”“道法自然”的哲学信条;其题跋之文,则将个人生命经验与宗教身份融入创作,完成图像意义的最终锚定。

通过纵向溯源其道家信仰背景,横向比较同期雪景作品,本文揭示出《九峰雪霁图》在位置经营、笔墨语言、精神气质与文本表达上的多重象征机制。这些机制共同作用,使该图超越了地域性景观再现,升华为一种普适性的精神图式——即个体通过内在修炼,达到与道合一的理想境界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PG电子余额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